所有栏目

2025年八省联考全国新高考适应性演习语文试题评析

中国考试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

  朱于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

  近些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体稳定,时有创新,与时偕行,稳中求进”成为突出的特色。纵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命题,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时代特色、体现素养导向、强化教考衔接、重视基础运用、突出信息整合、凸显真实情境、强调思维力考查等特色基础上,每年都有一些创新之处。例如:2023年推出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的作文试题(谚语中的辩证法、繁复与简约),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2024年推出图表阅读、词义辨析(“给”)类题型,作文题强化生活导向(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人际交往中互赠礼物、文化遗产专栏征稿),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实用性写作。2025年适应性测试,则在如下方面又有所创新。

  一、凸显价值性,选取富于时代精神的材料

  高考语文试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国选才的重要使命。选取怎样的阅读材料,凸显怎样的价值立意,关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近年来的高考阅读材料,注重选取体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国家建设的显著成就、科技发展重大突破的文本,或者反映革命传统的红色经典,以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文本,强化文化认同和思想引领,润物无声地体现价值观引导。“阅读I”“语言文字应用”选取科技主题文本,前者从科技史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原创性科技成就,后者于彗星的一般介绍中凸显中国人当下的科技成就,呼应新时代举国上下重视科技、呼吁创新的时代命题,能够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立献身科学研究的志向。同时,也通过材料的选择,告诉学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好语文就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再如:青海、宁夏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选用牛汉《滹沱河和我》,表现人与乡土血脉相连的情感,契合当下重视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则选用丰子恺《我的漫画》《爱与同情》,表达对中华传统美学意蕴的思考,追求理想中的“美的世界”,契合党和国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进以美育人的总体部署。

  二、凸显衔接性,拓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广度

  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化,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与教学的衔接,不断提高教—学—考的一致性,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和课程标准理念,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命制试题,带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考查;另一方面,积极对接统编语文教材,将教材内容看作命题选材设问的重要参考。近两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每套试题均有十多处或显性或隐性与语文教材建立关联,尤其是“阅读III”(文言文阅读)有关加点词语理解的题目,各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重点词语的考查点均直接取自教材。此次命制的适应性测试题,进一步拓展了与教材的联系,延伸到各类题型中。比如“阅读II”第6题,前两个选项直接与课文《我与地坛》《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法作对比,既考查学生对所选文本的理解和鉴赏,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甚至扩展到写作题的命制中,如“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用”作文题,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的重要观点作材料,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阐发关于“工作与人生价值”的思考,也可以讲述一个“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人的故事。如果学生对这篇文章有足够的了解,并曾在教材引导下思考过相关话题,对于完成这篇作文一定大有助益。类似指出,不一而足。近年来教考衔接的种种举措,对教学是个正向的引导,有助于纠正一线师生忽视课文学习尤其是现代文学习的不良倾向,引导教师将课文讲透讲好,学生将教材用足用好。

  三、凸显整合性,强化群文阅读与信息联结

  整合,或者称为“统整”,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词。开展学科内的整合性教学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知识迁移能力、跨学科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学习任务群”,倡导单元整合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课文间建立信息联结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高考语文试题命制,适应这一新的理念,逐步引入群文阅读(也可以称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在多文本的综合阅读中,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在“阅读I”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制中早已成为定式,近年来又陆续应用于“阅读III”文言文阅读中,此次适应性测试在“阅读II”文学性阅读中开始探索。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则选用丰子恺《我的漫画》《爱与同情》两篇文章组成群文,前者系对个人漫画创作之路的简述,后者是对个人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其中关于艺术美的理解、儿童的诗心、感情的投射的论述,一脉相承,可互为佐证。学生阅读两文,通过建立信息联结,可以激发深度认知和思考。四个题目,既涉及单文本理解,又涉及综合认知,无疑增加了考查的深度。尤其是从材料二引出的作文题,学生写作时更要综合两篇文章相关内容才能深入分析,明确立意。

  此外,命题上也强化了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考查,有两道题很有特色。一是“阅读I”第五题: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是“阅读III”第14题: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无论是科学史这门学科的情况,还是“叙文之要”,均非阅读材料阐述的重点。但“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介绍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提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及其价值,相关评选标准又融汇着科学史的研究方法,考生可据此整合零散信息加以简述;文言材料系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所写“叙文”(序言),交代了一般序言皆有的作者简介、文集内容等信息,结尾处又说“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综合种种信息看,何为“叙文之要”这一个问题就转换成为对文本内容的总结概括。这样的题目设计契合了未来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那就是信息爆炸时代,要善于联系、比较、综合、分析,从多方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

  四、凸显引导性,强化语言文字的基础运用

  此次适应性测试,仍然保留20分的“语言文字应用”题,强化对语言文字基础运用的考查,向一线传达出重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的信息,也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落实。这次的五道题目,分别考查构词法、错别字、成语运用、修辞手法(仿词)和标点符号,以及语段运用,其中有两项是新的内容。其一,考查语法知识。考查“帚星”得名的方式,背后是对构词法的考查。同样是偏正式结构,“帚星”和“云鬓”是“像……的”(星星/鬓发),而“汤勺”是“用于……的”(勺子),“草堂”“花车”则是“由……构成”的(堂/车),形式上相同,意义构成上却略有差别。其二,考查错别字。进入信息时代,因为计算机的辅助,出现错别字的机会在减少,但当下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普遍,为此,教育部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教语用厅〔2024〕1号),加强中小学生书写教育。此次测试命题,将错别字的考查重新纳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教育部部署的有效落实,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此外,第22题要求学生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这是很有创意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实践。一方面,学生需要有效筛选关键信息,并做适当整合,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目的、对象、场合的需要,准确得体介绍。这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适应了当下一线重视“情境·任务”教学的做法。

  高考语文命题每次在守正基础上做一点突破和创新,凸显一两个亮点和特色,积跬步而成大步而成跨步,在命题思想、试卷结构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革而化之,与时宜之”,实现考试与时代、教学的相向偕行,推动改革的逐步深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为国选才重要使命做出应有贡献。

以考试评测带动学生汉字素养能力的提升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第19小题解析

  王立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编修委员会主任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一道新的题型:第19小题要求学生在给出的一段文字材料中,找出两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种以错别字为直接考查内容的题目,在高考中已经中断多年,如今又以新的形式得以恢复,这是对课标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精神的具体落实,是语文教育“强基固本”理念在试卷命题工作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汉字特点和汉字应用现状的必要要求。

  一、考查错别字的原因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字形具有突出的表意特征,特别是小篆以前的古汉字,更是具有鲜明的象形性。当时的汉字或直绘物象,用近似简笔画的方式把所记录的事物形象描绘下来,如甲骨文的“虎”字就是描绘老虎的相貌特征,突出老虎尖锐的牙齿和身上的斑纹,以与其他动物的形象相区别;或因义构形,即根据汉字所表达的词义去组构汉字的形体,如穷尽的“尽”的词义非常抽象,但古人却十分巧妙地将其意义转化为刷锅的场景,因为只有锅里的饭吃完了才刷锅,所以刷锅就意味着穷尽;或契刻表义,如“一”“二”“三”都是通过画道道的多少来表示不同数目。

  像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的优势在于,其形体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甚至望其形即可知其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字形就像画画,就如同中国古代绘画的写意手法一样,对形象的描绘可繁可简,对意义的再现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这就使得一个汉字会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不仅古代汉字如此,楷书字形同样异体众多。如《汉语大字典》中仅“国”的异体字就收录了20来个。如此复杂的汉字形体,再加上汉字中的同音字又非常多,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写错字和别字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整理和规范。如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一方面规范汉字的字形,“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当时的秦文字作为字形标准,凡是写法与秦文字有差异者都予以废除;另一方面也规范汉字的字用,如《里耶秦简》中所规定的“‘酉’如‘故’,更‘酒’;‘者’如故,更‘诸’”,就是说当时人经常把“酒”写成“酉”,把“诸”写成“者”,应当予以区分。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代郭忠恕的《佩觽》、清代的《康熙字典》、元代李文仲的《字鉴》、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等,都有关于字形和字用规范的内容。如《干禄字书》中的“童僮(上童幼,下僮仆)”“彤肜(上赤色,徒冬反;下祭名,音融)”“苻符(上人姓,下符契)”,都是对形近、音近、意义容易混淆的字组的辨正;《佩觽》中对“杠扛”“杼抒”“栲拷”的辨析,则是对唐宋时期普遍存在的将“木”字旁写成提手旁错误习惯的矫正。由此可以看到,历代对于汉字规范书写和运用都十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汉字规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整理了一大批异体字,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范了印刷体字形,1987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量,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进一步整合优化汉字的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文件都为推动汉字的规范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对汉字进行规范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汉字规范的工作永远在路上,这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所决定的。

  自电脑普及以来,汉字的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来主要是手写,现在则较多地使用键盘输入。人们写字的机会变少了,对汉字的感知也渐趋陌生化,“提笔忘字”的现象经常发生。再加上社会上关于汉字使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书法领域兴起的“丑书”现象,影响了学生树立汉字规范的健康观念;谐音成语等不规范用字风气泛滥成灾,也干扰了学生对汉字运用的正确认知,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运用水平着实堪忧。据万蓉平《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12期)对扬州市某区小学作文考卷的抽样统计,其中写错别字人数占比72.88%,并且呈现出别字比错字多、高年级错别字比低年级多、同一错别字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等特点,反映出学生汉字规范书写和运用能力方面的显著欠缺。加强对学生汉字使用能力水平的测试,有利于引导学生筑牢汉字规范意识,重视汉字知识学习,强化汉字书写训练,提升汉字综合能力。

  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特性,增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分学段明确了汉字学习的学业质量目标,如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第三学段要求“能独立识字,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第四学段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可见,规范书写汉字,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避免写错别字,培养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增进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情,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标中所一直强调的学习目标,因此,错别字的问题也理应成为中小学学业质量评测的必要内容。

  二、老考点,新考法

  回顾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及以往,每年都有一道考错别字的试题。从2008年开始,错别字试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方面高考没有了考错别字的题型,可能导致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视程度降低,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学生使用电脑日渐普及,日常书写实践的机会也显著减少,再加上前面所说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一股消极的合力,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综合素养的提升。面对这样的现状,在高考试卷中恢复对错别字的考查,强化提升学生汉字素养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导向,是十分必要的。

  从错别字考查的题型来看,2001、2003、2004、2005、2007几个年份都是给出四组词语,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哪一组;2002年则是正向设问,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2006年则将目标字设定为两个,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哪一组。尽管表述和要求有细小差异,但这些题目都是基于双音词和成语来考查错别字的。与之相比,2025年度的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的错别字试题则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其题干是:“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把错别字隐藏在一段文本中,让学生找出并改正:“……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其中“目堵”应为“目睹”,“邂后”应为“邂逅”,“托着”应为“拖着”。这种考查方式,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的做法。强调语境对汉字学习和运用的重要作用,既契合了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真实情境,同时,让学生在更长的文本段落中去发现错别字,也比在双音词和成语中去辨识错别字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考查出学生对汉字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综上所述,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的错别字试题考查方向正确、必要,设题方式科学、实效,题目虽小,意义重大,值得在各类语文评测试卷中推广应用。

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阅读II解析

  李煜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2017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大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素养型命题的研制,希望通过考试命题的变革促进教、学、考一致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一、什么是具有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

  素养型命题是与知识型命题、能力型命题相对而言的,指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考试命题。在语文测试中,传统命题或重视知识记忆的准度、广度与结构化程度,或分解式地考查某项读写能力是否达标,而素养型命题虽然也考知识、考能力,但并非站在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进行点状考查和分项考查,而是把知识和能力要素隐含在综合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构建适切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出条理严密、逻辑自洽、内容充实的作答结果。换言之,素养型语文命题是学生本位的,看重的不是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体量或作为“达标工具”所掌握的技能,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的临场表现,亦即平时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综合素质。为此,研制素养型命题要改变面面俱到观念、避免散碎割裂的形式,通过遴选典型内容、设计典型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典型的词典义是“有代表性的”。具体到阅读命题,何谓“典型”?或者说,这类阅读命题的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里先谈两点思考。

  第一,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典型指的是命题期待考生建构的阅读理解能够指向作品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有机整体。阅读文本,归根结底要在理解字词、句子、句群、段落等局部意义的基础上,逐步探求通篇传达的完整意义,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断章取义,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和沟通。同时,文本又是作家创造的个性化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特别是文学类文本,不仅要表达整体意义,还要体现作家精微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展现作家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原创性,是作家赖以成名、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因素。聚焦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遴选考查内容,等于抓住了材料的命脉。

  第二,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典型指问题探究过程需要多方面语文素养交织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是由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决定的。高中和义务教育课标都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四者之间不是简单加和的关系,而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多维融通。具体来说,语言与思维一显一隐结为一体,审美与文化彼此关联构成两翼;以语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与审美、语言与文化、审美与文化形成三组互通关系,而思维作为潜在和流动性的存在,以言语活动为中介,支撑着另外三方面素养的发展及其互通质量,同时也受后者的影响或促进。因此,问题设计或任务设计不仅要做深细的文本解读,还要站在作答者角度,分析探究过程关涉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以及这些素养是如何融通的,涉及的素养越丰富、融通的程度越高,问题或任务便越典型。

  二、文学性文本阅读试题体现了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的阅读II,以丰子恺的两篇随笔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关联阅读,两道主观题都体现出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

  第8小题的题干是: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文本二题为《美与同情》,作者先讨论关于“美”的问题,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察视角与发现,点出“美的世界的标准”是“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进而由“美”的标准说到艺术家的特质——“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到这为止,作者说的都是关于艺术的感悟,何以又说到儿童呢?从与艺术家的共性上讲,“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从与艺术家的区别上讲,第一,“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第二,“感情移入” 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基于这些异同,自然得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等独特感悟。可见,通篇整体意义是基于对美与同情的理解,比较艺术家与儿童的异同,指出艺术家保持童心的重要意义。而通篇的关键句,便是命题划定的——“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解读这句话,要先解释什么是“艺术的”,这是前半部分的重点,再解释“为什么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这是后半部分的重点。利用这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来设问,就导向了对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的理解。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这道题是从文本关键语句出发的,参考答案也落在了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上,这是“语言通思维”;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美学整体”,整体把握其层次结构,这就是“语言通审美”。

  第9小题的题干是: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感情移入”是在文本二的末尾处提到的,按照作者的话说,是一种西方艺术学说。题目要求把该说应用于文本一,而文本一按历时性顺序自叙其四个创作期的缘起、理念与代表作,实际是要求学生用它诠释作者的艺术实践。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感情移入”固然不属于文本二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但应用于文本一,则学生必须把握文本一中作者在每个时期关注的绘画对象、对这些对象的感情以及希望通过画作表达的独特体悟,这些恰好是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因为文本一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所以命题没有直接设问,而是将其作为文本二中的某一观点的应用对象设问,等于要求考生自觉把握文本一的整体结构和叙述内容。从这点讲,该题同样关注了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需要完成如下“工作”:①基于文本二的内容,准确理解什么是“情感移入”;②归纳概括文本一四个时期的关注对象以及寄于其中的情感;③判断哪些时期存在“情感移入”以及如何“移入”的;④引章摘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分条作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为基础,用到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不同类型思维,同时整体把握文本一的结构特点,关照作者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内在一致性,由此可见,有效作答仍需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共同运作与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两道题不仅在对材料的理解、对学生作答过程的认识上具有典型性,且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都很小——或为一句话,或为一个词,这种小中见大,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自下而上”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问逻辑,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妨称之为“典型”的命题技术。这样的考试命题多起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不会满足于浅表的、碎片化的理解,而会关注那些直抵文本核心的深层次问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会单摆浮搁地罗列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会考虑不同素养之间的结构关系;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不会从宏大空洞的概念出发,而会充分利用文本的关键字句和跨文本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凸显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的积极教学导向。

  当然,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作品内蕴的可分析性。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翻译家,也是功底深厚的散文家,这两篇作品(节选)感情诚挚、逻辑清晰,语言也有韵味,我们因此才能从中提炼激发真实素养表现的典型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典型问题源自典型材料,阅读命题的选材不容忽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组试题之中,并不是每个具体任务都要具备典型性,例如该题组中的两道客观题,考的基本上是对文本局部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从整个试卷的难度结构出发,从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意出发,这样的题目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新题型对全国卷使用省份都有启示作用

  陈兴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一、创新试题对28个全国卷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启示作用

  一线高中教师非常重视适应性测试中的新题型。从时间节点上看,适应性试卷让迎考的师生在窥出一些端倪后,还有一学期时间做出教学应对与调整;从试卷的实际关联度来看,适应性考试出现的“创新”,有些会直接表现在其后的高考卷上,如2023年适应性试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这里是中国”不同于过去的群文联读,而是一个单一长文本,当年的高考正卷所用材料“竞争性真相”也是单一长文本。2025年适应性测试虽然只供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但高考命题变革是一盘棋,全国卷使用省份都应该关注——这是一个难得的管窥今后高考命题“全豹”之“斑”的契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二、试题重视情境中的素养测评

  阅读I的设题体现了对“在情境中考查语文素养”要求的进一步贯彻。材料还原了学科认知背景:材料一是普遍性的成就陈说,材料二是具体的一种成就陈说,两则材料共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认知情境。第3小题因文(文本情境)设题,突出文本的说明文特征,将论述能力与说明能力进行融合考查;第4小题设计体现了认识事物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试题要求考生“说明其入选理由”,模拟和强调了“你”作为“评委”的身份意识;第5小题则由“学科认知”走向“个人体验”——“对于科技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你获得了哪些认识”,这是对素养达成的考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收获”。这几道题非常有趣、用心,体现了真实的阅读和认知过程,要求的不只是知识信息的理解与概括,更关注作为“读者”的介入素养——获得一种方法,关于具体和一般;获得一种认知上的提升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说到底,情境是“学习者的情境”“读者的情境”,体现的是素养的本质属性。

  语言文字运用第22小题,借“某少儿科普栏目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的情境,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是标准的、典型的语用,学语文就是为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要放在情境中考查。这是非常明确的导向,高考语文在有意识强化。

  语言文字运用历来是创新最活跃的一个模块,每年在延续二三道旧题型的基础上总会出现三两道新题型。这是由于语用形式太丰富了,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及表达效果、标点与修辞、句式长短与句间关系与句法选择、口语与书面语差异、特殊的生活语用现象……理论上说,所有的语文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设题的情境。适应性测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是一拖五的形式,有三道试题使用了新题型:“得名方式”“识别并修改错别字”和“自我介绍”。

  三、试题突出考查思维品质

  文言文阅读试题第14小题“为思维而设”。材料说“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试题不问“哪些是非叙文之要”,而问“叙文之要”是什么,是个反推,思维强度明显增大。

  陕西省所用的作文“辩论赛”要求学生思考“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出人意料的“土”,却质朴而有“骨头”——学生的写作素养正体现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而不是就宏大题材发表宏词大论,写出好文章需要具体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虚浮的表达。这是对近年来“具体思辨”命题思路的再次确认。

  四、题型创新的实质是回到语文读写的本来样子

  命题改革与题型创新的实质或者说宗旨是让考回到真实的教、学状态,倒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去适应素养化测评的方向。这也正是适应性测试给我们一线教学的启示:教学必须适应素养化测评。命题呈现随文设题和新颖化特点,其实质只是“反模式化”“反固定套路”,而不是“反语文本质”。恰恰相反,在陌生化、新颖化的外表下,高考语文更加注重素养测评的本质、依标而测、学考一致。

  例如,作文“辩论赛”完全呈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辩论在教材的学习任务中也多次出现,学生理应对辩论有体验有思考。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常规或常见学习任务: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要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请表明态度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8小题“‘帚星’得名方式”,与2024年高考题中“恢复疲劳”一题相似,内含一个语法现象,但不考术语,重在理解运用,是对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提醒一线教师,不用担心考语言学术语,教学重点要放在生活情境中的语言领会和运用。

  试卷题型创新充分显示了素养导向下命题的丰富性,而不是固定性,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测,也可以那样考,各种可能都有,而不是今后一定这样并成为固定模式。这也许应该引起刻舟求剑、不想着如何教好而只想靠刷题和依套路来取分的老师们的反思。

测试试题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王流春

  西藏日喀则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语文高级教师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高考语文试题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凝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和考查,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素养立意,加强教考衔接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将“彗星”相关知识与网友观测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时分享的照片和视频信息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并通过对文本材料的阅读,要求学生在有效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梳理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第20小题要求填入成语:从“大多数”可以联系到意思相对的“屈指可数”等成语,从“同框”可以联系到意思相近的“交相辉映”等成语,要求学生把握重点,拓展思维。第22小题,要求学生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自我介绍,不仅要信息准确、文字流畅,还有字数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有效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精准提炼。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的考查。

  青海、宁夏等省区使用的阅读II材料选自当代作家牛汉的散文《滹沱河和我》。文本曾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课,阅读难度不大,但试题设计巧妙,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查。第6小题中A选项的《我与地坛》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第七单元,B选项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第二单元。这提醒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坚持课标导向、忠实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并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面,分析高考语文命题走向,强化考教衔接及学段延伸,认真理顺考教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回归课标、回归课堂,潜移默化地推进语文教研教改工作。

  二、依文设题、答案开放多元,坚持反刷题、反套路的命题导向

  阅读III的第15、16小题,学生要在对诗歌进行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答题;语言文字运用的第18、19、20小题,学生需在全面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抓住“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同框”等关键词语或短语,才能对试题进行有效解答;作文要求根据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里面的一句话“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引发联想与思考,并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得套作与抄袭,在引导学生对“敬业与乐业”话题进行思考,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命题导向的同时,明确了“不得套作与抄袭”的反刷题反套路命题导向。上述试题的命制不仅体现了依文设题、答案开放多元的命题理念,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思维严密性和表达准确性,而非对各种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坚持了反刷题、反套路的教育理念。

  三、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是提升语文素养,改变教学观念。从目前西藏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语文素养整体不高,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部分老教师很难从过去陈旧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难以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需求。他们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尽快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和执教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二是基于课标教材,强化考教衔接。无论是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II卷,还是从此次适应性测试卷来看,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必须坚持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教材,科学分析语文高考命题走向,推进语文教研教改。

  三是敢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主动权,教师需要整合课程、把握知识的广度和难度,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敢于创新,果断扔掉过去那种用时间堆成绩、用反复刷题巩固教学、用死记硬背答题套路拿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组织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价与分析

  卢木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看,适应性演练试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体现育人目标

  2025年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例如信息类文本阅读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是论述文,选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推进的。一则材料是科普说明文,说明中国船舵的发展历程,文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两则材料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材料一是材料二的上位知识,材料二是材料一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能引导学生了解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科技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与我国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吻合。

  二、关注真实生活

  试题关注高中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例如作文试题关注考生当下生活,做到了眼中真正有考生,能让考生真正有话可说;切口较小,有利于减少宿构,遏制假大空的文风。近年来“人·技术·时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真正的相遇”“问题的多少”等作文题目无不体现了对考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因此,教学应认真落实教考衔接,认真梳理统编教材中涉及的学生真实生活情境或者创设情境的单元写作任务,关注当代高中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体验或情境,关注当前社会与时代的实际,关注年轻一代的群体文化和生活。

  三、考查思维能力

  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以信息类文本阅读为例,考查学生对多则材料的理解、整合、分析、概括等能力。考生需要在阅读和完成试题的过程中,通过语言阅读、运用和理解,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提升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其中第4题巧妙利用第二则材料的说明对象关联第一则材料的理论知识,考查考生对信息梳理、概括和整合能力。第5题考查信息类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内容,有利于为大学选拔优异人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再如本试卷的作文题,结论具有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论赛是围绕辩论问题而展开的比拼知识、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一种竞赛。从整体上讲,参赛选手和团队提前做了充分的与辩论题目相关的准备工作,他们会查阅大量翔实可信的文献资料,他们会认真思考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还可能会请教相关的专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一切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辩论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从辩论的双方,辩论材料的准备,辩论的目的来讲,辩手所做的一切准备,所查阅的一切资料都是对自己的观点有益的。双方都在知识和认识的两极不断发展,形成一种对立之势。辩论的目的,主要是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实例、道理、逻辑来说服对方,不一定能够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对事物的理解。从辩论的结果来看,这是一场比赛,比赛就会有结果,但可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或结论。总体来看,辩论赛可能会让他们在已有的认识上加深或者反转,但不一定能获取客观的知识。从认知的进步和事物的理解增进方面来讲,其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就辩论赛这种途径来说,辩手发言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客观性很难确定,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来说,认知人的水平、认知的阶段、认知的来源等都会影响其对事物理解的水平。本材料的结论或引发的思考极具开放性,可以认可,也可以否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作文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必须有一分为二的方法、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等思考能力。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展等高阶思维能力都可以在本题中体现。这也提醒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认真领会并落实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通畅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推荐文章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各科真题试题及答案汇总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各科真题试题及答案汇总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九科全)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九科全)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生物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生物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政治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政治真题试题及答案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英语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英语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化学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化学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地理真题试题及答案

2025届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地理真题试题及答案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各科试卷答案汇总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各科试卷答案汇总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地理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地理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化学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化学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英语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英语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物理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物理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数学答案及试题

四川九市一诊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数学答案及试题

热点导航
大学院校大学排名大学专业专业排名高考动态录取分数招生计划诊断考试招生留学考研究生大学就业